长城新媒体记者路钦淋、郭甜肖
“这里是井陉矿区,也是井陉,但不是井陉县。”很多到矿区的人可能都会被纠正一个说法。当地人微笑着、耐心、较真地告诉你,矿区是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
这显然是一种有趣的“身份意识”。曾经,这里也是一个大工业基地。乌金遍地、井架林立,有“北方最良之煤田”美誉,是石家庄工业文明的发祥地。上世纪80年代起,煤炭资源日益枯竭。2011年井陉矿区于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三批25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此后,矿区陆续关停矿井,直到2015年关停完毕。
伴随着煤矿的枯竭,矿区一直在转型的路上奔跑。如今,杂糅着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时尚的工业旅游,扑面而来。
![](http://pic1.hebccw.cn/003/024/613/00302461341_124f827f.jpg)
段家楼记忆
5月8日,记者来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井陉矿区段家楼建筑群,一股浓郁的西洋风韵扑面而来。楼群的正门是青石加工而成的德式莲花造型,与古朴、苍劲的青石围墙浑然一体。
段家楼是北洋军阀段祺瑞在民国之初建的段家私宅楼群,占地50余亩,由总经理办公大楼、小姐楼、服务娱乐楼、总工程师楼、公子楼等七座西洋风格楼群组成。很多人来到这里都会被这些精巧的建筑深深吸引。
“这也是目前华北地区保存比较完好的欧式建筑群,也是井陉矿区的一张闪亮名片。”井陉矿区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魏江峰介绍说。
“对于矿区来说,工业遗存既是城市的历史记忆,也是旅游价值所在。”在魏江峰看来,在工业遗存和旅游的中间一定要有文化做载体,才能凸显出建筑的“味道”。
段家楼在民族工业的发轫期应运而生,历经百年而不褪色,亦如一本教科书生动记录了近代历史的变迁。
2013年段家楼建筑群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以正丰矿为代表的井陉煤矿工业遗产建筑群入选第二批国家工业文化遗产名录。
“‘入遗’后,矿区加大了对这两个地方的保护利用力度。如果说文保是底线,那么我们有责任担当起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魏江峰说。
![](http://pic1.hebccw.cn/003/024/613/00302461350_b18e5e8c.jpg)
“黑色”变“绿色”
5月8日,记者沿着高空栈道漫步杏花沟生态公园,波光粼粼的人工湖、整齐笔直的杨树林、大面积花卉组合尽收眼底,美不胜收。
而此前这里是一片采煤沉陷区,散布着30多个小煤矿、小作坊、储煤场等散乱污企业。
“矿区的旅游业不能避开工业遗存,而这恰好是发展亮点。”在井陉矿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副局长刘军梅看来,城市转型升级中,井陉矿区定位工业旅游,源于城市丰富的工业遗存底蕴。
作为一个资源枯竭城市,塌陷区治理是其面临的首要问题。
2013年,井陉矿区因地制宜,利用煤炭开采形成的部分土地塌陷下湿地区域,实施大规模生态改造,开挖“百亩湖泊”,打造“千顷花海”,昔日污水横流的采煤塌陷区成为山水相依环境一流的“城市绿色生态客厅”。
从工业伤疤到生态佳地,如今的杏花沟生态公园成为了矿区市民的“城市后花园”。刘军梅说,矿区将继续对杏花沟公园进行整体提升,利用现有地形地势,打造襄碧岭、风雨亭、映园文化园等几个景点,为建设高品质产城融合示范区打下良好的生态基础。
“这里是了解矿区、阅读矿区的好窗口。”刘军梅笑着说。
让工业遗存成为创新财富
“外面还保留着废弃矿工职工食堂的样貌,进来却先闻到了浓浓的咖啡香气,竟然发现是一个人文气息十足的现代书社,很惊喜!”在段家楼正丰矿综合体项目体验现场,游客张女士激动地说。
矿区利用区内矿井、矿区棚户区、老火车站等遗迹开发出系列工业旅游产品,独有的文化印记,让这些“创意产品”备受游客青睐。此外,井陉矿区正在筹备五月国风文化嘉年华系列活动,通过举办重生当代装置艺术展、生产生活场景再现等,推动该项目旅游产业与教育培训产业、沉浸式艺术展陈、影视制作产业等文化产业深度融合。
5月2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峰到石家庄市井陉矿区调研检查时指出,井陉矿区是我国煤炭工业的重要发祥地,拥有丰富的工业遗存,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要坚持保护优先、科学利用,充分挖掘工业遗存潜力,高水平开展规划建设,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扎实推动井陉矿区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不止井陉矿区,近年来,河北大力推进工业旅游,将冰冷的工业生产线变为富有情趣的旅游项目,有效利用工业遗存。目前已确定35家工业旅游示范点,工业旅游正从“小配角”变身“准一线”。
“工业旅游不能只讲‘怀旧情怀’,也要讲‘内容’,提高游客的兴趣。”魏江峰认为,随着科技进步,工业旅游要融入高科技元素,用情怀来讲好传统工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