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袁立朋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耿佳 高航)2月22日,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成效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一串串亮眼的数据,展示出10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丰硕成果。
“三地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达到10.4万亿元。”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市协同办副主任、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办公室副主任刘伯正介绍了三地共同走过的不平凡10年:“目前,三地经济总量是2013年的1.9倍,区域整体实力持续提升,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生机勃勃,扎实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
经济总量连续跨越新台阶,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也开创新局面。京津发挥创新资源辐射带动作用,由产业转移承接向产业链合作转变,共同做大产业增量,京津转入河北基本单位已达4.3万家,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持续增强。
“截至2023年12月底,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数量突破1万家。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由2013年的3176项增长至2023年的6758项,年均增长率7.8%,成交额由2013年的71.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748.7亿元,年均增长率26.5%。”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二级巡视员张志松介绍科技创新协同成果时说,“北京研发、津冀制造”模式正在加速形成。
三地聚力打造科技园区,提升协同创新驱动力。高起点推动雄安中关村科技园建设,组织11家中关村集成服务机构入驻园区为企业提供一条龙式的入驻服务,推动64家企业完成工商注册,35家企业入驻,园区入驻率90%。高水平推进天津滨海、宝坻和保定中关村合作园区建设,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4990家,在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3家;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注册办公企业362家,在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3家,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明显。
天津市卫健委党委委员、副主任邓全军介绍三地卫生健康协同成果时说:“三地医联体建设更加紧密,共同推进40个京津冀医联体建设,京津医疗机构与河北省所有设区市通过合作建院、整体托管、专科共建等形式,实现了京津冀医联体全覆盖,输出医疗专家3043人,开展新技术、新项目532项,带动河北省疑难危重症救治水平全面提升。”
三地医疗服务同质化逐步提升。目前有50项临床检验结果在京津冀685家医疗机构实现互认,有30项医学影像检查结果在京津冀503家医疗机构实现互认,有力深化了京津冀卫生全领域协同水平。
“如今,雄安新区野生鸟类恢复到276种,较设立前增加70种。”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吴跃在发布生态协同成果时说。他介绍,京津冀雄签订“生态环境监测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持续开展跨区域立法、普法、执法工作。高标准建设绿色生态宜居雄安新区,合力改善白洋淀水生态环境质量,推动了白洋淀水质由过去的劣Ⅴ类提升到Ⅲ类并稳定保持,步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
三地持续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不断走向深入。2023年,京津冀三地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32、41、38.6微克/立方米,较2014年分别下降62.7%、50.6%、57.6%。三地强化跨省重点流域联保共治,深化渤海综合治理,天津市完成1035个入海排污口整治,12条入海河流稳定消劣;河北省46条入海河流全部达到Ⅴ类及以上水质,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
10年来,三地协同空间不断拓展,区域协作深入推进,发展格局日渐清晰,在产业、科技、交通、商务、卫生、文旅等多个重点领域持续突破,形成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