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彰显河北医保担当

来源: 河北经济报  
2024-03-08 17:28:00
分享:

  河北经济日报讯(通讯员 周焜)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河北省医保系统紧紧围绕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推动京津冀医疗保障协同发展,使三地群众医疗保障获得感和满意度稳步提升。

  坚持优势互补,推进京津冀医保定点互认,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为满足省内参保群众更好享受京津优质医疗资源,同时方便北京、天津参保人到河北旅游、养老时就医看病,省医保局加快推动京津冀定点医疗机构互认和直接结算,让三地参保群众享受到更加便捷、更高报销水平的医保服务。2019年以来,先后将北京、天津各15家医院纳入河北省医保定点,实现报销比例与省内同级别医院相同,减轻了群众到京津看病就医的费用负担。同时将省内22家定点医疗机构纳入京津医保定点。2021年,实现异地门诊费用在全国所有省份直接结算,在全国率先取消省内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实现省内就医“无异地”。2022年10月,将京津冀三级和二级医疗机构全部纳入互认范围,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三地今后新增的三级和二级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纳入互认范围,让京津冀参保人更好更方便地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同时,全力支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新增医疗服务项目等开辟绿色通道,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广安门医院在保定分院开通特需门诊服务,将院内制剂纳入我省医保支付范围。

2021年7月22日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周焜 供图

  坚持互联互通,完善政策优化系统,实施京津冀异地就医免备案。聚焦参保群众异地住院备案证明材料多、手续繁琐等堵点难点问题,2019年7月统一全省异地就医备案政策,建设河北省异地就医备案平台,取消所有证明材料,我省参保人到京津和全国其他地区异地住院,仅凭身份证号即可全年365天、全天24小时网上即时备案。我省是全国第一个实现异地住院“零跑腿、不见面”的省份。为进一步方便京津冀三地群众看病就医,2023年2月10日,实现到京津异地住院免备案,省内参保群众到北京、天津就医无需备案即可住院就医并直接结算。2023年4月1日,在京津冀三地医保部门协同推动下,北京、天津参保人员到河北异地住院就医也实现免备案。至此,京津冀区域内所有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实现三地互认,真正实现了京津冀异地住院就医“无异地”。目前,京津冀开通普通门诊费用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的定点医疗机构分别达到3334家、1406家、5234家,开通住院费用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的定点医疗机构分别达到773家、460家、4328家。自2023年4月1日以来,京津两地来我省就医达到312余万人次,同比增加287.57%。

  坚持发挥优势,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牛鼻子”,服务好北京人到河北养老时看病就医。保定、承德、张家口、廊坊4个市14个县(市、区)环绕北京,空气质量和自然环境优越,北京人在这些县区养老居住需求日益增多,相应异地就医需求也不断增长。省医保局主动靠前服务,本着“应开尽开”的原则,2023年2月28日全部开通了14个环京县(区)392家符合条件的定点医疗机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截至目前,北京人来河北环京14个县(区)住院8218人次、同比增长107.95%,医保基金支出5991.62万元、同比增长105.35%。普通门诊就医49.6万人次、同比增长368.65%,医保基金支出5673.91万元、同比增长201.41%。同时,为推动实现北京人到河北看病就医享受与北京市相同的医保报销待遇,2023年3月10日起实现北京参保人到河北就医使用北京医保目录直接结算,北京参保人到省内就医住院平均报销比例提高6.17个百分点。

  坚持区域一体,开展京津冀联盟集采,着力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持续推进京津冀三地药品耗材集采合作,2019年11月,京津冀三地医保部门签订了《京津冀药品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合作框架协议》,为推进京津冀三地药品耗材集采合作打下基础。2020年11月三地组织开展人工晶体集采,“竞价方式”中选价格平均降幅55.81%,最高降幅84.73%;“议价谈判方式”中选价格平均降幅34.02%,最高降幅55.26%。2021年4月组织冠脉扩张球囊集采,平均降价90%,河北首年意向采购量10.89万个。2021年5月组织高血压、糖尿病等群众常见药集采,平均降价71.46%。2022年,由河北牵头京津开展“3+15”省份吻合器集采,管型吻合器、痔吻合器平均降幅分别为86.89%、88.09%。开展冠脉药物球囊类和起搏器类医用耗材集采,冠脉药物球囊类和起搏器类平均降幅72%和50%。2023年,京津冀三地集采2批次117种药品,平均降幅42%,年预计为参保群众减轻医药费用负担约8.46亿元。开展京津冀联盟集采以来,三地每年为患者减轻药费负担数亿元。同时,加强京津冀地区联合打击欺诈骗取医疗保障基金行为,建立医保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监管方式创新、业务能力培训等方面交流合作,共同维护医保基金安全。2020年10月,津冀两地医保部门制定《2020年津冀医保基金使用情况交叉飞行检查工作方案》,对津冀两地异地就医疑点数据突出的定点医疗机构开展跨省域联合飞行检查。2023年12月,京津冀医保部门联合召开医保基金协同监管座谈会,在基金监管信息共享、结果相互通报、异地就医费用核查等方面不断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京津冀协同监管走深走实。

2023年11月22日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周焜 供图

  坚持解放思想,建立健全新区医疗保障政策体系,增强雄安新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吸引力。健全完善新区职工医保政策体系。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缴费不高于北京、待遇不低于北京”的原则,指导新区制定职工医保政策,2023年7月1日落地实施。目前,新区职工医保缴费比例与北京一致,缴费基数低于北京;报销比例与北京一致,起付线是北京的一半;年度支付限额比北京高15万元,实现新区职工医保待遇水平不输于北京。截至2023年底,新区职工住院就医5990人次,医疗总费用9653万元,医保报销6613万元,实际报销比例68.5%,较2022年同期提高了6.3个百分点。建立健全新区城乡居民医保政策。着眼衔接好新区原住群众安居乐业,建立健全新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2023年1月1日落地实施。新区在全省率先按两档设置居民医保筹资标准,由参保居民自愿选择。个人缴费越多,财政补助就越多,医保报销也就越多,实现“多缴多补”“多缴多报”。同时,在新区率先建立参保激励与约束机制,对于连续缴费的新区居民,给予提高门诊报销限额的奖励,对于中断缴费的取消奖励,鼓励新区居民积极参保、连续参保,实现“长缴多报”。2023年新区居民住院就医14.1万人次,医保基金支出9.9亿元,实际报销比例58.4% 、较2022年提高6.38个百分点。创新建立新区单独医保目录。将河北和北京市医保目录“相加”作为新区单独的医保目录,新区医保目录比北京、比河北其他统筹区目录都宽,2023年8月10日落地实施。雄安新区医保目录药品为3088种(全国统一);医疗服务项目12444个,比我省其他统筹区多2733个,比北京市多2221个;医用耗材4277种,比省内其他统筹区多318种,比北京市多69种。新区医保目录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独立于省域医保目录之外单独的医保目录。截至2023年底,惠及新区参保群众14.5万人次,减轻就医负担3111.13万元。构建疏解单位基本医保+商业保险的新区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疏解单位应为新招用人员和在新区参保的疏解转移人员购买补充商业医疗保险,待遇水平不低于疏解单位在北京同期参加的补充医疗保险待遇水平,进一步提升新区医保政策吸引力,2023年10月1日落地实施。截至2023年底,已有27家疏解单位建立了补充商业医疗保险,涉及疏解人员及招用人员1800人。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医保 责任编辑:冯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