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端午·雄安非遗大会非遗工艺展销区,郭墨涵向记者展示彩铜浮雕桌摆《凤戏牡丹》。 河北日报记者 赵瑞雪摄
新人新观念的涌现为传统技艺带来了新思路,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在进行着大胆创新,使传统技艺呈现出新气象,推动传统技艺更好融入现代生活
表情写实灵动的安新面塑、绣工精巧华丽的定兴京绣、造型古朴天然的易水砚台……6月8日,在端午·雄安非遗大会的非遗工艺展销区,来自河北各地极具特色的非遗工艺品汇集在一起,展现着河北非遗的勃勃生机,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欣赏。其中,一些创意独特的非遗工艺品,让人眼前一亮。
在定兴京绣展位,不大的展台上,从服装等京绣传统产品到丝巾、书签等京绣文创产品,各式产品分门别类,种类繁多。
“这些都是我们近两年推出的一些京绣文创产品,有耳坠、车载香薰、笔记本、丝巾等,这些产品上的绣花都是我们的绣娘一针一线纯手工绣出来的。”展位前,定兴县京绣研究院绣娘田红岩向记者介绍说,以前京绣产品主要是旗袍、唐装以及作为艺术收藏品的刺绣龙袍,产品单一且造价高昂,受众范围也很小。后来,定兴京绣第五代传承人田丽动起了脑筋,开始思考如何让京绣的传统手艺走进大众生活,“田丽是国家级非遗京绣代表性传承人梁淑平的女儿,也是一名90后,在她的带领下,我们开始往新中式服装和文创产品上发展。今年还推出了京绣睡衣、京绣棒球衫外套等,都非常受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欢迎。”说话间,田红岩举起手机向记者展示京绣的新中式外套,袖口点缀的京绣绣花图案让这件淡雅素净的外套显得韵味十足。
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相结合,让老手艺在新时代有新表达,河北的非遗产品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国货“潮品”。
作为白洋淀特色民间艺术精品的芦苇画,这两年也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此次雄安非遗大会上,河北省级非遗芦苇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丙军就在现场开启了一场示范教学,向来往游客展示如何用一根芦苇秆、一柄剪刀呈现出芦苇画作品《青头潜鸭》中鸭子根根分明的羽毛。
“推陈出新的秘诀就是要让创作和时代相结合,这两年我也在通过芦苇画呈现雄安新区日新月异的变化。”杨丙军说,雄安新区为芦苇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通过到白洋淀、工地、乡村调研考察,他完成了包括《青头潜鸭》《雄安商服会展中心》《雄安高铁站》《华北明珠白洋淀》等一批反映雄安新区新面貌的作品。
在杨丙军看来,为非遗注入新活力,还离不开年轻一代的加入和参与,“这幅《青头潜鸭》,画上青头潜鸭羽毛处的一抹蓝,就来自我徒弟杨琴的巧思。”杨丙军说,因为芦苇画的基础颜色是黄色,所以最适合用黑色丝绒布做衬底,这样的芦苇画看上去内敛低调,但在审美上会略显单调。那么,怎样才能让芦苇画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当时我把想法跟杨琴一说,杨琴想到是否可以在一些花鸟作品上增添些亮一点的颜色,比如把牡丹花的花朵染成红色,在青头潜鸭的翅膀处加上一抹蓝色等。”而这画龙点睛的一笔,瞬间让原本淡雅朴素的芦苇画,变得更加生动。现在,杨丙军的工作室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还有10来岁的青少年专门在假期来安新向他拜师学艺。
年轻一代的加入和参与,也让非遗的市场发展前景变得更加广阔。
河北省级非遗“郭氏铁板浮雕”传承人郭墨涵正在从父亲郭海博手中接过传承的担子,带着铁板浮雕走在一条新的传承之路上。在郭氏铁板浮雕展位前,郭墨涵向记者介绍着彩铜浮雕桌摆《凤戏牡丹》,木质底座上架着一个圆形铜板,一只神态高贵冷艳的凤凰跃然板上,一鸟一花,一动一静,相辅相宜。这是郭墨涵和父亲郭海博研发设计的彩铜浮雕吉祥图案系列桌摆,他们瞄准现代的家装市场需求,对原本的彩铜浮雕挂饰进行了改良,推出了这些彩铜浮雕摆件,它们造型小巧精美,价格也不贵,做到了让非遗走近百姓、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在展台上,记者还看到了茶铲、大漆茶器等新开发产品,以及和河北博物院合作加入铜铺首等文物元素设计而成的文创书签。
“除了在传统工艺和作品上进行创新,这两年,非遗研学的业态很火爆,我们也在积极融入其中,与一些学校的劳动课、美育课结合,让更多学生体验、了解我们的铁板浮雕技艺。”郭墨涵说,6月7日她刚刚接待了来自石家庄市第十中学的研学学生,大家在铝板上锤锻体验,结束后都兴奋地拍照打卡。
此外,郭墨涵在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开设了非遗保护传承实践选修课,教授学生学习中国金属錾刻工艺,还建立了“非遗联盟社团”和“非遗助学工坊”,让更多的大学生走进非遗、学习传统手工技艺,并通过学习一技之长,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郭墨涵笑着说,如今她和父亲郭海博,一个带青少年做推广,一个带徒弟进行培养,各自努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焕发新生。
老手艺,新面貌。新人新观念的涌现为这些传统技艺带来了新思路,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在进行着大胆创新,使传统技艺呈现出新气象,推动传统技艺更好融入现代生活。(河北日报记者 赵瑞雪 田 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