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契机 推动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

来源: 河北经济日报  
2024-10-18 10:31:36
分享:

  □王叶军 李思坤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必须把握京津冀区域科技发展态势,以新质生产力为重要抓手,推动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走深走实,筑牢京津冀成为国家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根基。

  京津冀新质生产力发展概览:水平、差异与政策解析

  京津冀三地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上各展所长,呈现出鲜明的发展态势与独特优势。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依托其雄厚的科技人才资源,积极探索“高精尖”的中关村范式,重点布局未来产业,致力于打造世界领先的未来产业策源高地。天津则凭借其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定位,充分发挥科教优势和产业基础,加速布局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河北作为传统产业大省,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上“喜新不厌旧”,坚持在现有产业基础上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不断为传统产业加装新引擎,同时在张家口、廊坊等地建设全国领先的“算、存、运”数字基础设施与服务基地,推进应用大模型的培育孵化和转化应用。

  相比之下,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在颠覆性技术的研发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而天津和河北则通过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在应用场景的拓展和制造生产的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下一阶段的规划中,北京依旧以科技创新为着眼点,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根本,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天津将从主导产业、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四个方面加力,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河北则将加大对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的扶持力度,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京津冀科技创新现状:水平各异,协作并进

  作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排头兵,北京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力塑造科技创新核心优势。10年来,北京科技创新发展实现6个“创新跃升”、5个“全球前列”,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一跃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关键枢纽。

  天津是我国近代工业的重镇,拥有丰富的科研机构和专精特新企业,现阶段拥有38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7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同时引育了一批“科产金”相融合的新型研发机构,组建了十大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为科技创新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河北积极建设环京津协同创新增长带,打造雄安新区和张北地区科技创新增长极,推动创新资源向城市、高新区和创新型县域聚集,构建“点线面结合、县市区联动”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同时,注重科技领军企业培育,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形成开展技术攻关的强大合力。

  京津冀三地紧密围绕科技创新一体化的定位,强化差异化分工与协作,展现出清晰的发展方向和一体化趋势。北京市正着力打造国际科创中心,专精于高新技术的创新发展。天津则定位为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现代化制造中心,致力于打造技术研发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创新型中小企业集聚创新创业示范区。雄安新区在京津冀协同创新中发挥“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的重要作用,竭力用好京津创新资源,促进创新成果的孵化转化。这种分工明确、协同发展的模式将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的一体化进程。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路径探索

  (一)推进数据要素共享协作,助力科技协同创新。

  数据要素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新业态。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数据已跃升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和关键生产要素,催生了强大的数字生产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对数据要素的高效供给与精准匹配提出了迫切需求。面对海量数据的处理挑战,传统中心架构数据中心逐渐显现出其局限性,“中心+边缘”的集约化梯次布局因此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京津冀地区应把握这一机遇,依托作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中国家枢纽节点的建设,整合三地资源,协同构建集约高效的数据流通算力基础设施,为数据流通交易提供一个低成本、高效率、安全可靠的环境。

  为实现数据要素的共享与协作,京津冀地区需着力打造完善的数据共享平台,实现跨区域、跨行业的数据互联互通。数字技术正全面赋能要素的生产、组织与利用过程,通过数字网络化平台,可以促进创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创新环节的有效联动,进而提升创新效率,推动科技创新的深入发展。这一平台的建立,将为科研创新活动提供有力支撑,助力京津冀地区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

  在数据要素共享协作的坚实基础上,京津冀地区将进一步强化科技协同创新。数字经济能够精准匹配区域资源禀赋与产品需求,引导物质资源、人力资本、知识储备等要素的合理流动,优化资源要素的空间配置。借助数字经济的规模经济和竞争效应,京津冀地区将有效促进创新资源的流动与整合,进一步吸引京津先进科技资源,推动科技资源在河北的有效孵化与转化。通过深度协同创新,三地携手共破科技难关,为京津冀区域在科技创新领域构筑竞争优势,持续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崭新活力。

  (二)以新质生产力协作为契机,推进京津冀科技创新网络的完善。

  京津冀地区在科技创新领域成果斐然,天津市滨海新区、宝坻区的科技园和科技城,以及雄安新区的崛起,均彰显了该区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布局与迅猛发展。然而,要实现京津冀科技创新网络的全面完善,还需在新质生产力协作的坚实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跨区域、跨行业、跨时空的科技创新合作。

  推动京津冀三地科技资源的共享与整合,打破地域壁垒,促进科技设施和人才的互联互通。通过设立联合实验室、共享科研设备等方式,结合不同要素的特点,进行跨区域的优化配置,并建立创新要素协同下的利益共享机制,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加强跨行业合作,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应充分发挥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资源优势,联合津冀创建创新经济圈,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与广泛应用,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搭建创新联合体与合作网络。我们应鼓励三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积极组建创新联合体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通过深度合作与资源共享,形成强大的创新合力,提升京津冀地区在全球科技创新版图中的竞争力,为我国科技创新与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三)通过新质生产力领域产业链、创新链布局,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津冀产业链,京津冀地区正致力于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找准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契合点,加强三地间的分工合作,构建从知识产出、科技创新到新产品生产销售的全产业链生态体系。

  为实现这一目标,京津冀地区积极推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关村在津冀的分院、分园及产学研异地合作机制建设,以创新成果孵化津冀产业新业态;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氢能、生命健康等产业链,用链条思维统筹谋划京津冀产业布局,以北京优势产业培育和带动津冀做大做强相关产业。

  在产业链布局方面,京津冀三地已明确将携手打造氢能、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高端工业母机、生物医药、机器人等六条重点产业链。这一布局不仅覆盖了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也注重传统产业的源头创新,依托河北的制造业优势,与京津合作建立先进制造业研发基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共同构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正发挥着“一核”的辐射带动作用,携手津冀协同布局新质生产力,推动形成更多标志性创新成果。三地通过加大改革攻坚和扩大开放的深度广度,促进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现代化创新体系和产业体系。这一战略举措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源,并使京津冀地区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更多的“京津冀力量”。

  【本文系河北省军民融合课题“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支持我省特色军民融合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对策”(HB21JMRH01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责任编辑:赵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