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袁立朋
春为年首,岁启新篇。
当燕赵大地还沉浸在春节的喜庆氛围中时,河北优化营商环境企业家座谈会2月5日在石家庄召开,这已经是河北省委、省政府第三年在春节后第一天召开以营商环境为主题的大会,其背后传递的信号不言而喻:优化营商环境必须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要从营商环境抓起”“营造走在全国最前列的营商环境”等要求,展示了河北以钉钉子精神将优化营商环境层层推进,用行动诠释“优化营商环境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的战略深意。
石家庄经开区。受访单位供图
深入:持续“自己卷自己”
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是一个“永不竣工”的系统工程,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出实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及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为全省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南、根本遵循。
“现在我们区执行的工程建设项目快速落地措施是去年刚出台的4.0版,其中的城建费用一站式缴纳、同类项目环评打捆审批等举措是我们首创,但我们已在谋划5.0版了,今年会出台。”石家庄经开区行政审批局副局长周猛说。
行政审批服务是企业感受最直观的营商环境,相当于发展的土壤、水和空气,一流的行政审批环境是打造营商环境核心竞争力的必答题。
各地营商环境都在进步,我们怎么才能进步得更快、质量更好?周猛给出的答案是:自己卷自己。
新落成的石家庄经开区政务服务中心。受访单位供图
在全省率先推出“5+3”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套餐、率先取消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许可证、率先推行施工图审查政府购买服务的基础上,石家庄经开区对行政审批进一步“刀刃向内”改革,出台了《进一步优化企业全生命周期审批服务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快速落地的若干举措》,将审批用时从近200个工作日压减至60个工作日,为企业每年节省70余万元资金,加快“全程网办+智能审批”,共推出21项“零材料办”审批业务,大大降低了办事难度,构建了企业省心、舒心的办事环境。
“在工程建设项目快速落地措施5.0版上,我们会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持续提升石家庄经开区的综合竞争力。”周猛说。
两年来,全省上下在“新春第一会”的连续部署下,全力推进市场、政务、要素、法治、信用等五大环境建设,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优化营商环境,充分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积极成效已经显现:
招投标“双盲”评审改革促进市场公平竞争,13个“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地实施,12345热线解决企业和群众诉求1882.9万件,河北成为全国优化营商环境进步最明显的5个省份之一,2024年全省经营主体总量达889.97万户,越来越多的企业用脚投票河北。
攻坚:问题导向谋突破
挑战是时代的号角,也是改革的源泉。
项目招投标是一个地区营商环境的晴雨表。公平、公正、公开的招投标环境,能够吸引更多的经营主体参与竞争,激发市场活力。反之,就会严重破坏营商环境,阻碍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规范项目招投标,成为河北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攻坚点。
“作为中小民营企业,能中标这么大的项目,着实没有想到。”河北德实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祁洪禄说。2024年6月30日,河北德实科技中标了河北省水文测报能力提升建设(石家庄部分)设备采购及安装项目,中标额8883.07万元。
“双盲”评审评标专家刷身份证进入评标区。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智建勋 摄
从投标到中标,祁洪禄并不知道评委专家是谁,只是认真做好标书,把公司的技术实力和专业能力体现出来。
“不知道谁评的标,单凭实力就能中标。这样的评审环境,让我们对未来的发展更有信心。”祁洪禄说。
2024年9月,石家庄市探索推进招投标“双盲”评审改革,入选为2024年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案例。
如今,在河北投标“不出门”、开标“不见面”、评标“屏对屏”、办事“零跑腿”,已成为招投标领域的常态。
“双盲”评审以小切口撬动了规范项目招投标问题的解决,为河北营商环境带来大提升。目前,河北省全面完成省市县三级“双盲”评审改革。2024年,河北省远程异地招投标项目累计3748宗,占比16.87%;交易金额4422.95亿元,占比70%。
以改革破难题,瞄准问题找答案。石家庄海关“进境粮食智慧检疫监管”项目使进境粮食实验室鉴定时间缩短50%以上,港口卸粮时间平均减少12小时,每船节约费用7.5万元;省司法厅聚焦规范非现场执法,全省累计排查21776个(套)执法类电子技术监控设备,清理192个(套)未经法制和技术审核,未向社会公布设置地点的执法类电子技术监控设备;省市场监管局排查涉及经营者经济活动的各类政策措施文件119276件,废止修订359件,有力规范了行政行为……
过去的这两年,河北持续深化相关领域改革,一批像“双盲”评审这样的改革举措撬动了大变革,带来了大突破,推动了营商环境的改善,为经营主体送上满满的获得感。
进阶:从求“快”向求“质”转变
增强经营主体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是这次优化营商环境企业家座谈会的焦点。
“在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的全力支持下,从2023年6月到2024年底,仅用一年半时间,京津冀食品保供基地一期和特大城市应急物资中转站一期两个重大项目都建成投产,为我们企业赢得了发展的主动权。”首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米亚林说。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省自然资源厅和保定市、高碑店市紧盯项目用地预审、耕地占补平衡等重点事项,为首衡集团做好用地保障,同时改善周边路网、帮助新入驻商户进行贷款申请一站式办理,降低了商户入驻成本。
“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很超前,已经把工作做到了助力入驻商户发展的层面,真是想企业所想。”米亚林感慨,企业的获得感大幅提升,是营商环境优化的最好例证。
首衡高碑店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受访单位供图
“水的温度合不合适,鱼的体会最深。围绕营商环境服务的主体开展工作,河北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会计与财务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胡文龙说。
在营商环境优化的前期阶段,速度是关键。通过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办事时间、提高政务服务效率,能够使企业经营更便利。随着营商环境改善,单纯的速度提升已无法满足企业更高层次的需求。此时,需要从求“快”向求“质”转变,即更加注重服务质量、政策的精准性、市场的公平性和法治的完善性。
如今,河北正在突破传统营商环境的“便利化”维度,转向构建“赋能型”服务生态。雄安新区打造的企业服务体系不仅提供注册、审批等基础服务,还帮助企业对接科研院所、投资基金和场景应用;省税务局制发《“跨区域协同服务”业务规程》,在全国率先全省推行“跨区域协同服务”,实现涉税费事项省内线上线下跨区域协同办理;省财政厅打造的“规范采购”“公平采购”“信息采购”“依法采购”名牌营造了公开透明的政府采购营商环境。
未来可期,破浪前行。持续优化河北营商环境,努力打造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