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烟成群 实习生 刘翼飞 马松 杨宜璠
一天卖出的韭菜够20万人吃顿饺子,符秀华说自己想想也挺自豪。
2月8日,在位于保定高碑店的首衡特大城市应急物资中转站,符秀华告诉记者,他们一家主要经营韭菜,是市场里的“韭菜大王”,父母常年在广东湛江采购韭菜,自己在市场上负责销售。
![1F3A8126_副本](https://jiyun.hebyun.com.cn/upload/news/image/2025/02/10/1739179337256090223.jpg?h=458&w=720)
首衡特大城市应急物资中转站。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烟成群 摄
“春节前的交易量非常大,四辆冷藏车、20万斤韭菜每天都会销售一空,采购商的电话不断,总怕买不到货。”符秀华一边介绍,一边看手机上的订单信息,旁边的对讲机也不时响起。她说,父亲在韭菜质量把控、打冷保鲜等全流程运营方面很有经验,还在湛江租了冷库,可以储存7到10天量的菜,保证稳定供应。
符秀华是80后,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因为家里生意上缺人手,就从原单位辞职到市场卖菜,每天凌晨3点多起床到市场,一直忙到下午四点多。“今年的菜质量好,价格比去年低了一块多,而且量很充足,我们春节期间一直坚持出货,现在高峰期过了,每天的交易量也有80000多斤。”符秀华说。
![1F3A8005_副本](https://jiyun.hebyun.com.cn/upload/news/image/2025/02/10/1739179363684099917.jpg?h=538&w=720)
符秀华察看新到的韭菜。(左)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烟成群 摄
记者了解到,首衡特大城市应急物资中转站是国家重点项目,面积相当于184个足球场,绝对称得上是京津冀的超级“菜篮子”。这里大卡车、小三轮来往穿梭,商户们忙忙碌碌,一派繁忙却井然有序。市场里汇聚了多个蔬菜大王,像“白萝卜大王”“冬瓜大王”“蘑菇大王”“黄瓜大王”,他们的产品价格稳定,长期供货不断档,与下游采购商、经销商共同建立了一张稳定的农产品保供、分销网络。
首衡高碑店市场蔬菜区常务副总经理吴之军介绍:“中转站项目总投资52亿元,有130万平方米,去年12月12日正式启动运营,两个月来每天的交易量超过1万吨,春节前达到1.2万吨,可以全天候保障京津冀特大城市群1.1亿常住人口7天以上农产品供应不断档。”
“冬瓜大王”魏国花一家在春节期间每天供应冬瓜七万多斤。她说,自己是山东寿光人,和丈夫在北京卖了32年蔬菜后来到高碑店,新的市场设计很人性化,前棚后店,门脸临街,货车直达,后面还有仓储冷库,使用起来非常便利。
中转站项目的一大特点是“平急两用”,平时状态下,中转站是农产品供应链上的“蓄水池”和“稳压器”,既能带动前端,帮助农户种得优、卖得好,又能保障后端,稳定市场价格,让消费者买到更加安全、新鲜、物美价廉的农产品。
![1F3A8081_副本](https://jiyun.hebyun.com.cn/upload/news/image/2025/02/10/1739179397383063646.jpg?h=480&w=720)
工作人员正在装卸蔬菜。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烟成群 摄
应急状态下,中转站是保障京津冀地区农产品应急供应的战略基地,依托健全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模式和高体量的冷链仓储设施,可全天候保障京津冀城市群常住人口农产品充足供应和价格稳定,大大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
中转站项目启动运营后,很快就迎来了春节供应的“大考”。为确保节日期间物资供应充足、价格稳定,首衡集团提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动对接引进云南、四川、陕西、江西、海南、山东等地的大量货源,增加产品种类和储备量。通过与气象、交通部门联动,密切关注雨雪冰冻天气情况,及时提醒商户提前备货。通过大数据平台掌握产品进场量和交易情况,做好价格研判。联合市场监管部门提高市场巡查频次,严查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
首衡特大城市应急物资中转站有两大法宝,一个是供应链体系,“入口”在京津冀,而“根基”在全国,连接湖北孝感、保定清苑、湖南常德等多个市场,对接全国530多万亩农产品产地和海外数十个国家的种养殖基地,构建了稳定可靠的农产品保供网络。
另一个是“智能大脑”,也就是智慧化管理系统,可以实时显示监测信息、园区车流量、价格行情、价格指数、指数点评、品类排行等信息。通过对基地数据、交易数据和消费数据的分析,可以研判农产品未来价格趋势,从而为稳价保供提供相关的决策信息。
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提升保供能力,首衡特大城市应急物资中转站还将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在产业链下游,面向城市消费者搭建从批发市场直达居民餐桌的“三级民生保障体系”;在产业链上游,还要建一个配套的铁路物流基地,就是遇到雨雪冰冻这样的极端天气,全国各地的民生物资也能通过铁路网络快速运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