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代姣 通讯员 薛华)不久前,京津冀共建共享十大场景发布,备受关注的全脑血管造影手术机器人应用场景就是其中之一。项目由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与易度河北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万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开展全脑血管造影手术机器人技术应用。

工作人员演示机器人的功能。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康紫祎 摄
简单来说,该项目就是将手术机器人引入全脑动脉造影手术中,以机械代替人手平稳、精确控制导丝和导管的运动,手术精准度可精确到0.1个毫米,并能将医生从长期暴露在X射线的环境中解脱出来。目前,这款机器人已在河北医大一院完成手术120例。

机器人临床使用。
来自北京的新技术在河北落地应用,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场景创新是新技术创造性应用的验证平台和市场载体。北京、天津拥有先进的技术、人才优势,河北场景资源丰富、产业技术完备、承载腹地广阔,在推动创新应用场景共建共享方面,三地优势互补。”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为场景找技术、为技术找场景”路径,2024年以来,河北省联合京津、省直部门和地方政府协同推进,围绕各市主导产业累计发布179项创新应用场景,528项先进技术成果得到验证应用,吸引了北京主线科技等一批科技企业落户。
整合资源、优势互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三地立足各自资源禀赋,探索协同创新新模式,更多京津创新资源和科技成果在河北落地生“金”。
在邯郸,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农用酵素技术协助当地企业构建生态果园循环生产系统,北京大学邓兴旺院士的抗除草剂玉米新品种推广种植500亩……北京新技术纷纷落地,源于科技“红娘”牵线搭桥——北京大学与邯郸市共建北京大学邯郸创新研究院及产业基地,整合北京30多所重点高校、科研院所资源,柔性引进各领域人才300余人组建专家库,引进技术成果500余项建设成果库,牵起双方创新研发与产业发展的“红线”。

北京大学邯郸创新研究院。
做强京津冀协同创新平台载体,河北积极推动省合作共建科技平台示范基地建设,吸引京津高校院所在河北设立分支机构。2024年支持北京化工大学秦皇岛环渤海生物产业研究院、天津工业大学沧州研究院等实施项目7个,支持资金1200万元,推动京津科技成果在河北转化落地。同时,加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京津冀三地共同打造区域差异化平台,完善区域创新网络;支持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雄安中心发展,引进颠覆性技术成果在雄安落地。
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京津冀三地逐步构建产学研协作新模式。数据显示,2024年,河北省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1092.2亿元、同比增长34.8%。
下一步,河北将推进三地基础研究合作,组织开展6条共建产业链联合技术攻关,推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打造技术研发、产业培育、人才培养“三位一体”协同创新体系。组建京津冀创新联合体,形成体系化、任务型协同创新模式。推动建立京津冀创新应用场景共建共享机制,以场景合作推动京津重大科技成果在河北应用示范和产业化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