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石家庄:小背篓满载浓浓乡情

来源: 河北经济网  
2025-03-05 15:48:00
分享:

  河北经济日报讯(通讯员 李毅 康伟 单文忠)“酱油醋各6小桶,盐8袋,食用油4桶,大米60斤……”3月4日下午,忙完当日线路巡查工作任务后,“中国好人”邢海明和7名身穿“红马甲”的青年志愿者到超市购买留守老人所需用品,骑上摩托车来到灵寿县南营乡木佛塔村,开展“背篓乡情”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该村地处太行深山区,138户、380人分散居住在9个自然庄,蜿蜒、狭窄的盘山路被称为“72拐”,村里老人出趟门很不容易。

国网灵寿供电公司志愿者在木佛塔村开展“背篓乡情”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康伟 摄

  邢海明是灵寿供电公司寨头供电所南营服务站的一名台区经理。35年来,他上山时替留守老人采购用品,下山时帮忙捎带山货,跋山涉水30余万公里,骑坏了两辆机动三轮车、两辆摩托车,自编的背篓用坏了十五六个,攒下的“志愿服务账本”超过100本,被老乡们亲切地称为“背篓电工”。

  “咱们的志愿服务队伍越来越壮大了,尤其是青年人越来越多,我打心底儿感到高兴。”去往木佛塔村的山路上,邢海明对青年志愿者说。

  2024年,邢海明获“中国好人”荣誉称号。在他的感召下,国家电网河北电力(灵寿)共产党员服务队启动“背篓乡情”学雷锋志愿服务项目,82名青年志愿者加入志愿服务活动中。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山路颠簸,邢海明和青年志愿者来到木佛塔村。“海明,听到摩托车响就知道你来了。”王秀灵老人从家里迎了出来,邢海明把老人托付购买的一袋大米扛到了厨房里。

  “我厨房里的灯不亮了,正好帮我看看咋回事?”王秀灵老人对邢海明说。邢海明拿出验电笔等工具,发现厨房电闸保险丝烧断后,麻利地拿出螺丝刀、钳子更换了新的保险丝,老人厨房里的灯亮了起来。

  青年志愿者们对老人家里供电线路、插座全面检查,更换了1个破损漏电保护器和2个老旧插座。“海明,真是谢谢你们。有你们经常来帮我,我的生活省心又放心。”王秀灵老人说。

国网灵寿供电公司青年志愿者为留守老人打扫卫生。康伟 摄

  随后,邢海明和青年志愿者来到邢德全老人家里78岁的邢德全和老伴儿身体不大好,干不了重活儿。老两口有一儿一女,女儿出嫁了,儿子不幸患病丧失劳动能力。邢海明一直把邢德全家作为重点服务对象

  “邢叔,这是你要的酱油,还有快递,给你捎回来了。今天我带着年轻人给家里检查检查线路,清理清理院子。”一进门,邢海明就麻利地放下肩上的背篓,和邢德全老人唠起了家常,并招呼一同前来的青年志愿者挨个房间检查用电线路和照明设备,帮助老人打扫卫生、晾晒衣物。

  “我和老伴岁数大了,家里种着十几亩地,干不了的就喊海明帮着干。海明就像儿子一样,样样事都替考虑到了。邢德全老人感动地说。

  “用手机号注册微信,然后添加好友就可以和儿女们视频通话啦,还可以通过微信或者支付宝交话费和电费。”在邢正月老人家里,了解到老人新买一台智能手机不会使用,青年志愿者王旭娜立即手把手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

国网灵寿供电公司志愿者为农户检查更换用电设施。单文忠 摄

  常年住在山村的留守老人普遍不会使用智能手机。邢海明和青年志愿者把教会老人使用智能手机作为重点服务内容,耐心地教有智能手机的老人学会了视频通话、交费等基本操作。邢海明把他的电话号码设成老人们手机里的一键拨号,只要老人有需要,他随叫随到。

  “真是谢谢你们,现在我想孩子们了,就直接通过视频给他们通话。家里的电费、话费我自己也能交了,真是太方便了。”邢正月老人拿着智能手机高兴地说。

  在上水泉溪自然村,邢海明和青年志愿者给王梅云大娘送去咳喘药;在下水泉溪自然村,帮助石成林大爷更换用电开关;在阎王鼻子自然村,帮助高二贵老人玉米脱粒……

  一个背篓,一辆摩托,邢海明的志愿服务还会一直坚持下去。令他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参与到服务山区留守老人的志愿服务中。“我会尽自己努力帮助老人,也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加入志愿者队伍,未来让背篓里装满更多乡情。”邢海明说。

关键词:石家庄供电公司 线路巡查 志愿服务 责任编辑:李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