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三次出舱活动
河北籍航天员蔡旭哲创下太空出舱次数新纪录

3月21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蔡旭哲在空间站组合体舱外工作的画面。 新华社记者 李明刚摄
综合新华社北京3月21日电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21日晚圆满完成第三次出舱活动。至此,航天员蔡旭哲的太空出舱次数累计达到5次,成为目前我国在舱外执行任务次数最多的航天员。
■中国航天员舱外执行任务次数新纪录诞生
蔡旭哲是河北深州人,也是我国第二批航天员。2022年6月5日,他和航天员陈冬、刘洋搭乘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开启个人首次飞天之旅。
当年的11月17日,随着核心舱与问天舱、梦天舱舱间连接装置安装完成,神十四乘组密切协同,搭建起一座三舱间舱外行走的“天桥”,蔡旭哲通过“天桥”实现了首次跨舱段舱外行走。这是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完成后的首次航天员出舱活动,也是蔡旭哲第二次执行出舱活动任务。
2024年10月30日凌晨,蔡旭哲返回地球22个月后,又作为神十九乘组指令长,带领两名“90”后航天员宋令东、王浩泽飞赴苍穹。
2024年12月17日,神十九乘组通过9个小时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第一次出舱活动,成为单次出舱活动时间最长的中国航天员乘组。
截至目前,神十九乘组已圆满完成三次出舱活动,承担的各项空间科学实(试)验任务正在稳步推进。蔡旭哲的太空出舱次数也累计达到5次,刷新了中国航天员舱外执行任务次数新纪录。
■首批在轨舱外服延寿使用性能稳定
21日晚,随着蔡旭哲和宋令东身着中国空间站舱外航天服圆满完成第三次出舱活动,中国空间站舱外航天服已经圆满保障空间站任务以来的19次出舱活动,使用年限次数超出“3年15次”的寿命设计指标,首批在轨舱外服正延寿使用、性能稳定。
舱外航天服是航天员在太空出舱活动过程中的核心装备,保障着航天员在舱外活动中的生命安全和高效作业。
据了解,中国空间站舱外航天服是第二代“飞天”舱外航天服,按照设计标准,使用寿命为“在轨贮存3年,其间出舱使用次数不小于15次”。与第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相比,第二代具有使用时间更长、安全可靠性更高、机动灵活性更好、测试维修性更强的特点,保障航天员执行出舱活动更加安全高效。
“目前,空间站舱外航天服性能良好,状态稳定,已经顺利保障空间站任务19次出舱活动,单件服装最高使用达17次,超额完成‘3年15次’寿命指标。”中国航天员中心刘东岳介绍说。
截至目前,空间站舱外航天服是我国首个在轨开展寿命评估工作的飞行产品。
据介绍,达到寿命指标后,科研团队定期对空间站舱外航天服进行寿命评估,构建天地联动、科学合理的舱外航天服健康监测和寿命评估方法体系,预测当前服装的寿命。同时,系统识别寿命短板,便于后续服装寿命升级,从而达到既风险可控又延长寿命的目的。
■神十九乘组将于1个多月后返回地球
21日20时50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九号乘组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完成了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及舱外辅助设施安装、舱外设备设施巡检等任务。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介绍,出舱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已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目前,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的“太空出差之旅”已近5个月。按计划,乘组将于1个多月后返回地球家园。